配资杠杆十倍

炒股配资手机版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零碳转型要从能源产业体系开始,到2035年我国或实现50%零碳电力

发布日期:2024-08-29 08:38    点击次数:202

  记者李德尚玉实习生雷椰北京报道我国自提出“双碳”目标以来,“1+N”政策体系已构建完成,并在省、市等地方层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工作。2020至2030年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十年,重点区域的低碳转型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

  “我国将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向零碳能源的轨道上。”近日,在2024年地方低碳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接受了专访。他表示,2024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将超12亿千瓦。假设到2035年我国总发电量20万亿千瓦时,我们可以实现50%零碳电力,如果那时候全国总发电量是15万亿千瓦时,我们可以做到60%零碳电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图片来源:活动主办方)

  “我们未来要实现转轨脱离化石燃料,需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零碳产业体系。”潘家华建议将乡村重新界定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零碳能源的生产基地。

  潘家华向解释,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不可能集中在大城市,而是相对分散的,特别是零碳能源的建立安装,只能是在农村、在地方,因此产生的效益、增加的就业也都在地方,这是地方转型发展的机遇所在。实现零碳转型要从能源产业体系开始

  《21世纪》:如何理解“零碳”这一概念?

  潘家华:目前关于“零碳”有三种解读。第一种解读是净零碳排放,即实现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平衡。第二种解读是温室气体当量的净零,但这在现实中仅能趋近于零排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零碳。第三种也是我比较赞同的,将“零碳”解读为化石燃料使用的完全归零,在实际操作中具备高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讨论地方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我也倾向于使用“零碳转型”这一表述,因为“低碳”的具体标准往往难以明确界定。提到降碳、减碳,政府、企业、消费者各方都可能会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负担。我建议换一种思路鼓励、支持、提倡零碳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的发展,以及零碳产业产品的市场推广和消费。

  《21世纪》:如何才能实现“零碳”转型?

  潘家华:如果我们要实现零碳转轨,脱离化石燃料的话,我们必须从能源产业体系开始,全面结合市场的途径来脱离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的勘探、开采、运输、加工、转换到最后的消费,从生产到终端消费,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21世纪》: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组成有哪些?各自起到哪些作用?

  潘家华:零碳能源的产业体系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零碳能源的生产体系,二是零碳能源的储能体系,三是零碳能源的终端消费体系。

  生产体系是保证零碳能源的量的充裕性;储能体系是能源的储存,保证质量以及品质的可靠性;零碳能源终端消费体系用来保证零碳可再生能源具有匹配性。如果我们现在还用燃油汽车,那就不是零碳,我们必须有这样的终端消费跟零碳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储存体系相匹配。

  零碳能源的生产体系包括风、光、水、生物质能等零碳能源设备。风机、光伏组件、水坝水电等,人们以为这些都是高耗能的产品,然而高耗能并不必然高排放,高耗能可以零排放。风机制造、光伏组件等都是属于零碳能源产业设备的制造,安装、运行、维护属于零碳能源生产。

  零碳能源生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化石燃料产业体系所不具备的内容。那就是,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所以必须要有储能体系。现在各种物理、化学的储能是相当大的产业体系,储能产业的设备制造到安装、运行、维护还有最后的回收利用,这也是一个新的产业体系。

  零碳能源产业体系就是我们相对应的终端用能体系。与原先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的集中供暖相比,现在热泵供热是分散式的,是更灵活和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电动汽车作为终端,终端体系也必须由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设备制造生产与储能体系相对应。到2035年或实现50%零碳电力

  《21世纪》:如何看待零碳能源的发展趋势?

  潘家华:2021年9月,《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据我了解,截至4月底,全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超过11亿千瓦。所以,我认为,在2024年实现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的目标没有问题。

  《意见》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我认为,这一目标是可以达成的。根据现有的政策规划,2023年化石燃料占比约83.7%,2060年其比例将降至20%以内,这一转变实质上等同于我国将从依赖化石燃料转向零碳能源的轨道上。尽管在表述中并未直接使用“零碳”这一词汇,但《意见》中隐含的目标导向清晰明确,即实现从化石能源向零碳能源的转型。

  在2023年,我国风光装机已占据全球市场的60%,超过3亿千瓦。若依据国家能源局的政策导向,计划将风光装机规模压缩至约50%,即约2亿千瓦。考虑未来11年的发展轨迹,结合2035年的目标,我们预计在这11年间,风光装机将至少增长22亿千瓦。将这一增长量与现有的12亿千瓦相加,总装机规模将达到34亿千瓦,因此,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认为,实现超过35亿千瓦的风光装机目标并无任何问题。

  在考虑到超过35亿千瓦的风光装机规模时,海洋风电能维持3000-4000小时以上的运行时间,我们在此仅采用保守的1500小时作为基准。鉴于光伏装机通常的运行时间在1000-1800小时之间,我们亦采用平均1500小时进行计算。根据这些数据,预计到2035年,风光电力装机预计将实现发电量5.5万亿千瓦时。同时,水电预计将贡献1.25万亿千瓦时,核电将提供1.1万亿千瓦时,三者合计将接近9万亿千瓦时。

  2023年全国总发电量才9.6万亿千瓦时,现在大家感觉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很难确定。虽然2035年100%零碳电力做不到,但是至少50%零碳电力是可以实现的。假设到2035年我国总发电量20万亿千瓦时,我们可以实现50%零碳电力,如果那时候全国总发电量是15万亿千瓦时,我们也可以做到60%零碳电力。

  《21世纪》:目前,还有不少发电企业的火电业务是重要的创收来源,实现零碳转轨上还存在哪些挑战?

  潘家华:化石燃料的逐步退出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转变。化石燃料现在占着的不仅仅是一席之地,还是非常重要之地,我们还在化石燃料的轨道上。再转到零碳轨道上还要运行一段时间,化石燃料不可能,也没必要一步退出。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化石燃料具有辅助功能。在零碳轨道还没有建成、运行的情况下,肯定还需要化石燃料轨道。化石燃料对零碳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等技术资源可以进行相应的辅助帮扶,推动零碳可再生的轨道尽快发展起来。

  在对待化石燃料的问题上,我们必须采取长远、战略且科学的视角进行审慎研判。在2050年或2060年前,基于其经济回报,做出有序退出的规划。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化石燃料在应急和备用方面的功能,化石燃料的基本退出并非意味着绝对的、百分之百的退出。

  《21世纪》:在“零碳转型”的主体建设方面有哪些建议?

  潘家华: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审慎考虑平衡各方的利益主体。值得注意的是,负责零碳可再生能源的制造、安装以及储能设备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承载着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重要的功能。对于这些部门,我们必须明确其运行规范,确保它们能够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健康、稳定地发展。把乡村重新界定为零碳能源生产基地

  《21世纪》:推动零碳能源的发展,对于地方零碳转型的机遇何在?

  潘家华:零碳能源产业体系现在都在相对分散的地方。无限“风光”没法建在城市,只能建在乡村,产生的效益、增加的就业都在地方,零碳产业体系很显然就是地方的机遇。因此,要把乡村重新界定为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零碳能源的生产基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以村为单位,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在通州一个村有6000亩土地,现在717户人家,为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该村计划引入更大规模的风力发电项目。根据当前技术规格,每个风机至少可达5.5兆瓦至7.5兆瓦的装机容量。若安装10个此类风机,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可达到2亿千瓦时,为该村及周边地区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支持。

  一个村庄若能产出2亿千瓦时,其产值达到1亿元,是民生福祉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若以北京实现零碳、达到碳中和为目标,预计需消耗1800亿千瓦时。在此背景下,该村庄能够贡献1亿千瓦时的生产能力,凸显了乡村作为能源生产基地的潜力。然而,我们必须正视农副产品生产领域长期存在的弱势地位,其收益水平相对低下。而能源生产领域的崛起,不仅关乎当前的能源安全,更能带来资金消耗的大幅减少,乡村能源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1世纪》:什么是“零碳微单元”?

  潘家华:我们在通州区正构建零碳微单元项目,该项目包括屋顶光伏系统、储能电池、充电设施以及热泵供热系统,旨在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利用。目前在做20千瓦的光伏装机容量,10千瓦时的储能,结合充电与热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0千瓦时。

  发展零碳微单元项目的动因在于当前国家电网的消纳能力受限,部分地区已处于限制发展区,禁止新增上网电力。因此,我们采取零碳微单元模式,实现电力自给自足,减轻电网负担。

  据估计,当前至少有3亿至4亿个潜在的零碳微单元需求。若每个单元年均发电量为26000千瓦时,那么1亿个单元的总发电量将达到2.6万亿千瓦时。目前,我们的项目方案已完成设计,预计于7至8月份开工建设炒股配资手机版,并在9月份呈现初步效果。